PG电子人民网北京8月11日电 (记者李博)随着六张白纸在水中逐渐浮现出色彩,拼合出一幅完整的景山南望中轴线壮美景象,日前,中、英、法三语展览“影见中轴——北京中轴线主题影像展”在北京市规划展览馆揭幕。
此次展览共展出192幅摄影作品和《生生不息的北京中轴线》《晨钟暮鼓处,岁岁有常新》两部影片,同时融入AI科技与艺术装置,布局可供交流休憩的“名城会客厅”,打造集艺术展、科普展、会客厅于一体的沉浸式空间。
2024年7月27日,“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标志着北京老城保护更新迈入新时代。值此申遗成功一周年之际,由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办公室指导,北京城市规划学会、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规划展览馆共同主办,北京京企中轴线保护公益基金会支持的北京中轴线主题影像展启幕。
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刘玉民表示,中轴线作为北京老城的“脊梁”,承载着千年都城的历史记忆,也是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见证。本次影像展通过200多幅作品呈现中轴线上的历史层积、生活万象与古今对话,让专业保护与公众情感产生共鸣,吸引更多力量参与到名城保护中。
城市影像不仅是城市空间实景的瞬间真实记录,更是留下美好回忆和研究历史文化的重要手段PG电子。展览以城市影像为媒介,将北京中轴线古往今来与气象万千一一展开。展览面积约600平方米,包括序厅、尾厅及“中正和合”“美美与共”“生生不息”三个板块,通过不同视角和摄影技法,融合当代照片与历史影像PG电子,结合静态照片与原创视频,展现了人文中轴、遗产之美和老城整体保护更新的成就。
展览的影像来源丰富,北京城市规划学会城市影像专委会于2024年底发起“四季中轴线”主题摄影征集活动,吸引了200余位城市影像爱好者参与,其中既有专业摄影师,也有大学生、社区居民等业余摄影爱好者。最终,约150幅作品从750余件投稿中脱颖而出,构成了主要展陈内容。
同时展出的还有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珍藏的新中国成立后中轴线年代重要建筑及城市影像、20世纪60年代重要大街的立面切片等,这些由规划工作者亲手记录的画面,填补了历史影像中“新中国视角”的空白。
北京市规划院、城建档案馆还提供了多组同机位对比资料,展览精选14组同视角影像,与原创制作新旧对比视频一起,呈现申遗带来的老城人居环境蝶变。新旧碰撞间,200余幅影像作品共同拼贴出中轴线的“前世今生”。
“生生不息”展厅的青少年作品格外亮眼,小学生用彩笔和文字描绘的“我眼中的中轴线”。这些作品与专业影像交织展出,展示了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不同专业、不同阅历视角下的中轴景象。
此次展览坚持“国际化”定位,展板内容PG电子、视频解说等均采用中PG电子、英、法三语呈现。未来这里将成为国际友人了解北京老城保护的“新站点”,也是连接本土情怀与国际视野的“名城会客厅”。
作为北京市规划展览馆差异化内容的补充,展览用影像构建了一个“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承”的文化场域:对市民而言,这是家门口的“城市记忆博物馆”,能在老照片里找到童年胡同的影子,在新影像中看见生活的美好变迁;对青少年来说,这是生动的“名城文化课”,通过互动体验了解中轴线为何是“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对国际访客而言,这是读懂北京的“文化密码本”,三语解读与影像语言,让世界清晰看见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
据了解,展览将持续一年以上,期间还计划举办“中轴沙龙”,邀请摄影师分享创作故事PG电子、规划师解读老城更新案例、居民讲述胡同变迁记忆。设置“公众开放日”,观众可带着自己拍摄的中轴线主题照片参与线下交流,优秀作品将有机会列入展览。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4)00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