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诚信为本,市场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新闻动态 NEWS 当前位置: PG电子 > 新闻动态 > 公司动态
温情潮汕 有你有我PG电子
添加时间:2025-07-03

  PG电子在影像如潮水般奔涌的时代,每次按下快门,瞬间便被永恒定格。一方小小的画面里,不仅是色彩与光影的交织,更是生活的百态、情感的温度PG电子、时代的脉搏。

  日前,一场《用影像讲故事,摄影专题的情感温度》的专题分享讲座在汕头市小公园潮汕文艺人才交流中心举行。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谢琳以自己多年摄影生涯留存的珍贵影像为引,用照片串起潮汕大地的人文历史。

  一场民俗节庆、一座潮汕老建筑、一个社会群体……谢琳将镜头对准社会议题和人文环境,让潮汕的历史故事从静止的影像中缓缓展开。正如她所说:“每个人的阅历不同,同样的景色在不同人眼中就会有不同的故事,按下快门的瞬间便产生了符号性和观念性的内容。”几十年来,她用这种理念行走潮汕,记录下她眼中的潮汕历史。

  初见谢琳老师,一头简单干练的短发和谈及摄影便充满激情的语调,让人印象深刻。她告诉记者,在汕头大学她开了7门摄影课,其中4门针对新闻专业的学生,3门面向全校学生,包含《新闻摄影》《图片故事专题编辑与创作》《人文纪实摄影》等。

  面向全校开办的公共课,吸引了许多非新闻专业如医科、工科、理科、法学的学生选修。对学生们来说,谢琳老师的课程永远充满新鲜感。因为谢琳老师的教学场景不仅仅在课室里,还在潮汕大地的乡村、老城、历史场景……

  谢琳告诉记者,在春季学期,她通常会带学生们感受清明节等传统节日风俗;秋季学期则会带学生到各个村庄,感受潮汕建筑、祠堂、民俗等。“我每次带他们去的村庄都不一样,现在带学生走了100多个村庄了。”

  在谢琳看来,纪实摄影、人文摄影等新闻摄影课程,都必须在掌握了课堂学习理论后“走出去”,走向历史现场PG电子、第一现场,才能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在其中找到新思路。

  “我要求学生‘走进去——走出来——再走进去’。”谢琳表示,首次田野调查她带着学生们到现场,进行访谈等调研,接着让学生分组做课题,学生根据课题计划再次到现场调研,最后带着调研成果包括图片、文字、访谈资料等回到课堂上进行汇报讨论。

  在教学中,她惊奇地发现,年轻人对传统文化、历史现场等,展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极强的包容性和超越性的思考能力。“工科生并非只懂方程公式,他们在接受人文熏陶和情怀培养方面不逊色于文科生。来自各专业的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到乡村进行深度实践时,他们的收获不同,有共性也有差异,非常有趣。”

  谢琳表示,影像必须有文字的解析,如故事的阐述、历史背景的讲述、人文关怀的切入。“只有从某个角度切入、集中一个主题对现象进行讲解,图片才是有生命、不枯燥的。”谢琳并不生硬地将摄影技巧灌输给学生,在她看来,图片背后的故事才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她所指导的学生作品,常常需要在一个地方“田野式”调查长达几个月,拍摄出几百幅照片,在获取大量一手资料后,配以文字解读,往往能对某个现象和领域进行渗透式的研究。这场调研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社科研究思维。

  谢琳的教学理念源于她对摄影的热爱和对第一现场的痴迷。几十年来,她拿着相机、摄像机走遍潮汕各地,致力于用镜头记录这里的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关注那些被时代浪潮冲击的群体和事物。她的作品中,既有对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也有对现代社会发展中问题的反思与关注。

  如何评价谢琳呢?简单来说,她是一位摄影师,也是一位学者,是一位历史的记录者和研究者。

  在教学中,她将这种人文关怀的理念传递给学生,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现实,用摄影作品引发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如记录城市边缘群体的生存状态等。在研究和生活中,她对第一现场的热情从不减退,身体力行“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将城市的变迁点滴记录。

  谢琳常说,从社会学或历史研究的角度看待城市的发展变迁,它的所有迹象都值得人们去考究。“历史的粘连是不会像油和水一样不相融的。每时每刻,我和所有存在以及正要存在着的事物,都处在共同的时空中。”

  14年前,走过彼时尚未翻新的小公园片区老街,谢琳在博客记录下这句话:“这片老街每个角落渗出的破败,无论是颓废也好,潮湿也好,它都是这座城市存在的灵魂片段。”她镜头下的老街,墙壁千疮百孔,墙皮脱落的地方,露出了里面的砖块,路面脏乱破败;做生意的摊主用扁担挑着货,人力三轮车夫在车上休息,老城路上市民稀少,显得格外沧桑和凄凉。

  谢琳认为,老城的历史与现在东海岸新区的建设不能割裂开来,凭借某一条线索就能够将城市新旧景象串联起来。

  在她看来,彼时古朴典雅的老城代表着汕头具有典型意义的沿海城市,其整体特征体现了“无城墙、无城门”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开放的特点;作为开埠较早且发展较好的近代城市,老城保留了大量优秀的近代建筑风貌,骑楼等建筑风格具有较高历史价值。

  转向东海岸新区,她的镜头依然留意着高楼林立之地所保有的传统文化基因。例如,夜晚东海岸边家家户户支起的工夫茶摊,便是一道别样的风景线。谢琳表示,潮汕风情是潮汕文化最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潮汕文化是海内外潮人共同拥有的群体性文化。

  走进汕头市小公园潮汕文艺人才交流中心,一个“汕头工业印记——100位公元人的影像故事展”带领观展的人穿越半个世纪的光影长河,将七十余年的“公元”岁月在胶片中娓娓道来。

  展览的策展人正是谢琳。展览分为三个部分,共展出520幅影像,都是谢琳十多年来持续跟踪记录汕头公元感光材料厂(下称“公元厂”)历史变迁的珍贵影像资料。

  这个展览不仅呈现了谢琳眼中的“公元”,更是通过百位亲历者的影像与口述等材料,将公元人亲历的“公元”历史铺陈在观众眼前。展览分为三个部分:历史的主角——追本溯源,铭记创业者;社会的变迁——有着70年历史的汕头公元厂;涅槃与重生——公元、柯达、乐凯三种角色的转变,串联起公元厂七十载春秋岁月,定格父辈们的赤子初心。

  记者观察到,展览中的公元厂是静谧的、萧条的,谢琳访谈过的许多位“公元”老人也已故去。墙皮脱落的老房子和斑驳的机器,诉说着铭刻在谢琳记忆中的历史,再现机器轰鸣声里曾经绽放的青春色彩。

  “提起‘公元厂’,摄影人几乎无人不晓。”作为一个珍爱历史、热爱追索文化的摄影师,谢琳认为,如果没有理清中国摄影与中国文化之间互动的脉络,没有认清摄影本身就是工业化与技术进步的产物,那么对摄影的谈论便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在谢琳看来,感光材料的发展史就是摄影的发展史。

  在汕头工业史上,公元厂曾以一连串“第一”打破西方垄断:从中国第一张照相纸、第一卷黑白胶卷、第一张X光胶片,到卫星云图接收纸、新闻传线年的中国首家感光材料厂,用自主研发填补国内感光行业的多项空白,为国家和地方经济作出巨大贡献,让“公元”二字成为汕头民族工业自强不息的象征。

  而在调查“公元”的历史过程中,谢琳发现,公元感光材料厂没有保存完整的文字和音像历史,公元厂也没有撰写厂史,而“公元”的元老级人物大多已高龄。因此PG电子,谢琳决定以口述历史的方式搜集这段历史。

  十多年来,谢琳走访了135位公元人,与他们面对面交谈,以现场实录、纪实拍摄与收集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大量具有历史价值的第一手图片,努力还原民族工业公元厂划时代的历史荣光。

  展出的图片中,有历代公元人的合影、公元厂取得的各类成就、70年前公元厂实验室车间老照片……其中,一张谢琳摄于2013年的图片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图片中是一座位于小公园片区至平路49号的骑楼建筑,彼时的小公园骑楼街区尚未进行保育活化,外观破败、水泥墙斑驳、落满尘土。

  1949年,“中国感光工业之父”、公元厂创始人之一林希之正是在这间简陋的化学实验室中,研制出了中国第一张原始性氯素相纸。如今,保育活化后的小公园骑楼街区人来人往,游客们感受着文化旅游街区的历史风韵,也仿佛穿越了公元厂的历史、走过了中国的摄影感光材料史。

  作为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摄影专任教师PG电子,谢琳深知潮汕民俗的价值,无论是盛大的游神赛会,还是隆重的家族祭祀;无论是热闹非凡的英歌舞,还是独具韵味的潮剧表演,都逃不过她敏锐的镜头。多年来,她频繁穿梭于潮汕的大街小巷、乡村古寨,将镜头聚焦于各类潮汕民俗活动,用影像记录下那些依旧鲜活的传统文化。

  谢琳向记者展示着自己拍下的壮观场面:澄海盐灶拖神、中秋节烧塔、乌桥岛拜月娘、月浦赛大猪……在年复一年的民俗活动拍摄中,谢琳得出新的感悟。她告诉记者:“应该这样理解潮汕传统文化,它已经渗透到城乡的每个角落,每一户人家。”

  谢琳在博客中这样描写潮汕的中秋节:“潮汕人过中秋习俗丰富多彩,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拜月娘、叹茶吃月饼聊天聚会的场景;在潮汕乡村,除了拜月娘,还会有烧塔、燃烟堆等民俗活动,其中,烧塔习俗最为壮观。”

  在谢琳的镜头下,中秋晚圆月升起时,人们烧起了红砖塔。红砖塔高达十来米,燃烧的火焰窜得很高,被火焰包围的红砖塔像一座庞大壮观的艺术宫殿;孩子们在塔边追逐嬉戏,大人们赏月吃月饼,人人都无比兴奋。

  潮汕人通过烧塔表达收获的喜悦,祝福生活像火焰一般节节高升、红红火火,祈求幸福安康。潮汕的每个民俗也与烧塔一样,有着敬神、娱神、祈福之寓意。

  谢琳表示,自己的许多学生也会去拍摄民俗场面。在她看来,年轻人不仅不排斥传统文化,许多学生无论是否为本地人,对潮汕民俗都十分感兴趣。如今,短视频加速了传统民俗的传播,不仅让传统民俗有了更多曝光的机会,更为传统文化加入了许多新元素。

  “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可能比老一辈的人更深刻。他们更能快速接受,并且以创新的奇特思路看待传统文化PG电子。”谢琳举例,自己近两年在记录“迎老爷”等民俗活动时观察到,传统的老爷游灯融入了科技元素,如各类激光设备、LED灯带,搭配DJ音乐,让“娱神”活动不再局限于古老的仪式和沉闷的氛围,而是变得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年轻人的情感世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